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

Latte

不知有幾多人有這經驗?頭幾次到連鎖店叫咖啡,抬頭看menu,以為自己打開了一本字典,對著又”so”又”no”的一堆字,最後硬著頭皮對店員說了聲「卡-pa-千-奴」,想不到竟然被反問「shorttallgrande?」
你聽不清楚:「吓?」
店員重覆:「short,tall,grande?」
你大概估到了:「要大吖唔該‥‥‥」
意大利咖啡文化深厚,蒲了幾代咖啡館的他們熟知各種咖啡名及其特性。香港人雖然習慣每日一啡,但又對意式咖啡認識有幾深?例如,我們最常叫的Latte和Cappuccino有何分別?
Espresso 和 Americano呢?發音很有型的Macchiato,你又說得出是什麼嗎?
飲咖啡之前,讓我們先把杯放低,看圖識字,瞭解一下每日都見面的這些意大利朋友的身世背境吧!

Espresso 濃縮咖啡
千變萬化的意式咖啡看似複雜,說穿了,其實就是以Espresso為基調,再加奶,加泡,或加水,才演變成各種”so”及”no”。
Espresso 的意思即「快速」,是靠在短時間內,把熱水以高壓沖打在磨好了的咖啡粉而萃取得來。因為壓力強大,Espresso的成份集中,咖啡因高,味濃,回甘強烈,咖啡面更會有那層咖啡迷最愛的Crema咖啡油。(懂得看的話,由Crema可以知道咖啡豆的新鮮度)
而Espresso也有自己的近親,兩份Espresso就是Doppio(味更濃,更集中);萃取時間較短的就叫Ristretto(咖啡較薄身,味不及Espresso濃);萃取時間較長的就叫Lungo。
Espresso另一特點是其專用杯較小,只有約一隻雞蛋大,原因是意大利人非常著重飲Expresso的溫度,他們認為杯仔細細,兩三啖飲完,就可以把每啖咖啡控制在最理想的溫度。
由於Espresso可說是眾意式咖啡之母,想知道一間咖啡店好壞?去試他的Espresso吧!

Latte/ Piccolo Latte
聽說到意大利,進咖啡館,大叫”Latte”,侍應是真的會給你一杯奶的‥‥‥要咖啡嗎?叫Caffé Latte才對。
Latte解作「鮮奶」,比例是1/3杯Espresso加2/3奶調成,可見是奶味為主,咖啡味只佔小部份,所以亦是最親民的咖啡。
至於Piccolo Latte,其實是咖啡界近十多年的新玩意,源於澳洲。Piccolo即「小」,簡單而言,就是「少奶的Latte」。
如果你覺得Espresso太強烈,Latte/Cappuccino又欠缺咖啡味,Piccolo Latte就顯得易入口,又可以感受到咖啡豆的原始味道。

Cappuccino
Cappuccino,其實就是「加了奶泡的Latte」。
Espresso、奶、奶泡的比例為1 : 1 : 1。只有1份咖啡,因此仍然是以奶味為主。
當年咖啡傳到歐洲,修士們把糖加到咖啡中,以增加其甜度,恰巧顏色竟然與修士們的頭巾(Capuchin)相似,便以此為名。成為我們今日最常喝,充滿幼滑奶泡,拉花的泡沫咖啡。

Macchiato
Macchiato在意大利文中,即「污跡」。是指在Espresso面加上很少量的奶或奶泡,把Espresso弄污。
Macchiato在美國又叫Latte Macchiato,侍者會把一杯奶和一杯Espresso放在你面前,由你決定加幾多奶進Espresso。

Americano
較少港人會飲的 Americano,故名思義,當然和美國有關。
二次大戰時,身在歐洲的美軍喝不慣濃烈的Espresso,於是自行加水沖淡。Americano因此得名,其實即是Espresso加水。
另有類近品種名Long Black,會先加熱水,後加Espresso,這做法能保護Espresso的Crema不被水沖散,咖啡味不致流失。

Affogato
Affogato像甜品多於咖啡。
意思為「淹蓋」,做法是把熱辣辣的Espresso淋上冰凍的雪糕球。(市面上多見用Haggen-Dazs,亦有人說要用Gelato才正宗)讓兩者融合,雪糕會變成像忌廉一樣柔軟,同時又嚐到Espresso的濃郁的咖啡香。
至於雪糕用雲呢拿、焦糖還是抹茶?咖啡應該蓋過雪糕5 成,8 成或9 成?按個人喜好吧!趁雪糕未100%融掉前吃倒是真的!

結尾小提示
不少心急人一開始就試Espresso,得了壞印象,之後就不再回頭,白白浪費了循序漸進欣賞咖啡的機會。
有心人想學習咖啡,還是一步一步,由淺入深:先Latte/Cappuccino,然後Piccolo Latte,然後Macchiato,都習慣,認識了,最後才試Espresso。

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

做老師,小學雞的玩意

願望成真。恭喜我吧!哈哈哈!

小時候,大概是小學二年級開始吧,喜歡拿起一本自己似懂非懂的英文書,陪着妹妹一起唸。身勢是我站在牆壁旁邊,她坐在地上。我的模仿力挺好,平時上學見一般老師都是這樣,就有模有樣地扮起來。

中學時,書唸得一般。高考中槍後,整個人像個死發毛一樣,看着別人順利入大學,而自己卻無力挽回哭乾了眼淚,想着成績那麼差,以後都沒有機會為人師表,半點都沒有了。表面上沒被人恥笑算是給自己有尊嚴地再站起來,好好面對失敗。所謂"所有機會不是我的"恰恰能形容當時的我。但"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"這個道理,我開始實踐。

那時候,未經歷過甚麼叫一帆風順,甚麼叫逆流而上,全要靠自己獨自經歷挫敗,那種感受,我畢生難忘。

於是一步一步地走,重要的是自己不放棄自己,那時候我很迷茫,又膽小,故作硬着頭皮去讀人力資源管理,有點想從商。老師做不了,做文員也不錯。但是我仍舊無法洗去考試失敗的恥辱,沒有考試運,因為不想做舊試題,不想面對殘酷的考試。應試策略需要別人教嗎?不知道。

不管怎樣,後來讀了中文系,因為不是名校,很想唾棄,這是很自然的事吧!到哪個年代,三大名聲總是最響亮的。

混水摸魚,陰差陽錯,竟然被我考入教師文憑。因為工作關係,所以沒覺得特別開心或怎樣。覺得自己都經歷了那麼多,失敗與成功對我來說,幻得幻失,好像都習慣了。

到現在,也就只有這樣了。

人平安,才是最大的財富。

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

由學校等級看男女婚姻

將學校分成3個等級(即banding),即將社會分成基層(低層),中產和高產階級。你說這是社會中很自然的產物。

教育已將人在出生後按家境來編排入學門檻,所謂名校,都是有錢人的玩意,給自己子女有最好的教育,將來名成利就,不擔心他們捱苦。學歷已有,以後的路就靠自己。

所以,同行人看透這遊戲規則,則決心就算有婚姻,也不打算生兒育女,滅絕自己的慾望,也抵銷了往後的煩惱,所賺的錢都給現世人使用,包括家人,包括自己。

由是孩子來自家庭,而社會由多多少少家庭組成的,不能不談男女緍姻。

在所謂適齡結婚的男男女女中,包括現在我自己,看盡人生的變幻莫測,經常為了尋覓較好的另一半,或處之泰然地看緣份,開心的是兩人相處,別硬迫自己要符合對方的甚麼甚麼要求。感情如此深奧,除了保留自己的特性外,還要顧及對方的感受。真情容易被打垮嗎? 如果那個人真的喜歡你,無論你有沒有錢,有沒有學歷,總之看的不是對方的利益,是彼此的不管相隔多遠,那心靈一相通,感受到彼此的幸福。不用多說也能相互理解。除了好朋友可以做到外,更高層次就是戀人吧!

別在不適當的時間中作出最不明智的選擇,不要為了想結婚而莫視以後兩人相處的意義。看過性格不合的戀人最終離婚,連做朋友資格都沒了。

感情啊感情,你又是何苦呢?

當我回到2012~2014時

有想過回到母校工作時,曾遭朋友的反對?
有想過當時背負的債,不是一年半債就能還得清那種滋味,有多麽不想工作的念頭,在月入過萬的吸引下,就一個頭栽進去,開始我人生第一份全職的輝煌歷史。

看到年輕人,讓我好像回到17/8歲時的花樣年代。數數那時做甚麼了? 在預備考試。所有青春都投資在學業上了!其他興趣呢?不得已要放棄了。感情呢?死了,沒人了解,我也不願付出。一張張稚臉,彷徨的,頹廢的,嘻皮笑臉,憂心忡忡,各種表情,分明是人生的每個特寫。它寫着每個同學的心情。

在我眼中,每張臉蛋都讓我既興奮,又緊張的了。我想像到,當你們回到教室裏,放下書包,我會跟全班同學講甚麼的,課堂時間好像在我控制之內,我能為大家"表演"甚麼? 知識是那麼難以傳遞嗎?一雙雙眼睛在看着你的時候,期待着你講話,你的腦海裏同時又會期許甚麼的。

兩年內,接觸過不少家長,用了晚上時間跟學生聊了無數的鐘頭(小時),厭倦嗎?一點點,但是開心的,同時有壓力的。開心地暢談同時也給了我不少安慰,但擔心的是經常在數如不能提早湊集足夠的學生,參加不同的課外小組,聯繫不到導師,我怎麼順利出通告,後審批呢? 過程總是讓人發瘋,發瘋,再發瘋。收回條,檢查金額,自己做過"追數婆",跟做社區中心沒兩樣吧?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
教書了!入教室了!是另外一回事。

每天總是營營役役,竄進竄入教員室,跟學生說說笑笑,改改簿子,追收欠款,兩個星期了!唉,一個月了,忙得不可開交,把事情擱置了,經校務處提醒,又緊張起來了。那時候甚麼"3頭6臂","日日開通宵"的玩笑,我學會很多平衡心情和生活的法則,"做到無覺好訓,聽日又懶係精神咁對着不合作的學生們","我就拜託你們了,好歹大家都不是小學生了,幹啥還跟我嘔氣,不交這不帶那呀? ",啞巴吃黃蓮,叫苦連天的時候,wechat 的資訊為我雪中送炭,明白有時工作的繁忙,精神的勞損,黑暗中的孤帆總是由自己撐起。突然電話響了,哦!是香港康復會打來了,是言語治療中心打來了,是校務處同事要我代課了。首當其衝,顯然是先上課,後覆電話,然後是交流,備課做工作紙,第二天,晚上去中文大學上課了。

忙了一陣子,吃飯時間到了,"不能出去! 沒甚麼好吃的,雙腳總得有個休息吧!早上兩眼惺忪的,下午更慘,要午睡!能嗎?" 不行,伴讀計劃誰搞的?  孩子不能休息,老師哪來的休息。我,我真的好累。不能說甚麼,紅筋,頭暈,一一跟我扯上不解之緣。

我開始想: 應該是我做事特別慢,效率不夠高,方法用得不對。總之,心情不好,但有時候,高同學迎面來了,向我笑,看樣子想跟我聊天。"嗯!我可以釋懷,放下壓力和不爽了。" 其實,我最想看到的是,社工,我可以很流利地說出各 S_ _ 學生的近況,我要顯出很了解他們的一面,最關心的是他們的心情,別在教室裏搞事,破壞上課氣氛。但又矛盾起來,他們也不是故意的,我對他們憐愛有加,怎麼會怪責他們?

是他們父母! 父母的責任! 為何每班有雙班主任,我的這個就沒有? 無法無天! 有違天理,不人道!

是我迫自己,還是他們迫我? 有些老師跟我說:出去找別的學校吧!我覺得有道理,可就是放不下他們呀?我用了多少時間,沒有朋友,沒有家人,沒有遊戲,沒有我的主見,當初的熱情,消退了,滅了。精力,損了,不要再叫我了。心,也沉了。我不願看到,為何還拉着我,手放不開。

沒人懂。

原來,香港的教育,是這麽一回事,我懂了。

但埋怨中卻不能改變環境,只有,我離開。是這個辦法,不二法門,讓各方休息,別再爭持膠着狀態,互不相欠,好嗎?

我希望,我這個初出茅廬的,得到眾人理解。雖是個無腳的雀仔,我始終渴求空間與時間,慰問與尊重。

同學,家長,老師,再見了。
我對2年的喜怒哀樂,無悔了。教育,任重道遠,我不是稱職的老師,我卻聽到學生的需要。和他們一起,會讓自己成長。

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

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,在未来的生活中,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,(注意:是他本人的幸福,不是他家的,不是他们学校的。)而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。

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,热泪盈眶,终于有一个人告诉我:我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,不是为了成为一个社会机器的螺丝钉,而是为了leadingout,让我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,走出来。教育应该是倾听孩子的声音,帮助他成为他自己,帮助他在未来生活中,找到他要的幸福。

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

2013~14我是這樣過的

我知道今年的壓力會更大.....

既要教書,又要讀書,我知道我能夠嘗試,一輩子不知能有多少次。

在一大堆工作裏,你很難看到學校是行政工作多於育人工作。事實上育人也耗費你不少時間。時間要分配得宜,讓自己有休息與享受生命的時間。不要麻木地沉醉在無止境的工作上,甚至垮累自己的身體。說得容易,做很難。發覺不適合自己的熬過一年就設法離開,去找更忠於自己的環境。

你要衡量哪些工作是急切的,與其他老師相互配合。計劃全年教學表,晚上上課,調整身心,三餐不缺,作息定時。沒有任何東西比健康更值得投資的了。

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

你不去苟且,世界就没有暧昧

你不去苟且,世界就没有暧昧
2015-09-01 马德 文摘荟萃

点击题目下方文摘荟萃,一键关注本账号

作者:马德
来源:马德博客的博客
配图:高崎尚昭 作品

我们总是先认识了身边的人,才认识了这个世界。

一个人,身边有多少人,就有多大的世界,有什么样的人,就有什么样的世界。这些人素养的高低,决定了你的高雅与低俗、辽远与浅狭、明媚与卑琐。一句话,他人的质量,就是你的世界的质量。

在自然的山水里,无论走多远,最后还要回到这群人当中。也就是说,你最终要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来。远足,是心灵的沐洗,是换一种方式让精神突围,是以自然的视觉,看清人的世界。临溪流以静对,访草木以素心,登高极目知天地之大,置己苍茫知寸身之微。在与山水的相处里,懂得了如何跟自我所在的世界相处。

自然示阔旷于万物,只是想告诉每一个生命,走出自我的狭窄,不必为一人一事一物所拘泥,心无宕动,世界自风烟俱静。他人是你的魔障,倒不如说,你是自己的魔障。每个人跟外部世界斗,说到底,是跟自己斗。

跟谁过不去,最后,都是跟自己过不去。身边的世界,总有你不喜欢的人,总有你厌弃的事,这些必然要来到生命中,它们来到,只是为揭示生活的真相,告诉你生活是怎么一回事。

一个人的强大,就是能与不堪的人和事周旋,最终,战胜懦弱卑怯的自己。你救不起道德沦丧,但在一大片道德沦丧里,你可以选择自己巍然挺立。

诸事放下,一切皆胜。放不下,自挣不脱。一个人,能释怀,才能释然,能在内心修篱种菊,自不必避车马喧嚣。走千里万里,逃不出自我的喧嚣,就逃不开尘世的喧闹。也就是说,你安静下来了,这个尘世也就安静下来了。

不会每一个人都不合你的胃口。如果你总是讨厌别人,那么先讨厌了这个爱讨厌别人的自己。先打倒狭隘的自己,才能接纳宽广的世界。

人往高处走,不是物质上追慕富贵,而是在精神层面上,与那些品高境阔的人交往。相看两不厌,是因了趣味近;相嬉两不忘,是因了志向合。然后,山高水阔,相约走天涯。道不同不相与谋,其实说的就是不在一个世界的人,自难在一个语言系统。

人生,有时候会有一些小悲剧。譬如,你流落到了不喜欢的世界,已经够悲哀了,却还要悲怆地强颜欢笑,跟不喜欢的人,把貌合神离表演成情投意合,把厌恶表演成亲昵,把痛苦表演为快乐。生活,不是在逼良为娼,而是以此考验你的通过性和忍耐力。

你明白就是了。这个世界,看似周遭嘈杂,各色人等,泥沙俱下,本质上,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。你若澄澈,世界就干净;你若简单,世界就难以复杂。你不去苟且,世界就没有暧昧。你没有半推半就,世界就不会为你半黑半白。

有些底线是必须要坚守的。在原则那里,你失守的越多,人生就沦陷得越多。

作者:马德,作家,已出版《允许自己虚度时光》、《当我放过自己的时候》等十余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