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

我去旅行啦!

很久沒寫窮人日誌了,這次是寫關於"窮人去旅行"~~~

        這意味甚麼呢?即你到了那個地方後,吃粥吃飯(俗稱吃得飽不飽、會習慣食物水土、會適應生活模式?)、與人交際等事就要靠自己了。家人或自己資助自己花一筆錢去遊逛不同地方,流浪也好,探親也好,遊山玩水也好,不管你去的性質是甚麼?很多大小事情總得自己去面對。如果你去的是講英語的國家,排除不要跟中國人聊天,那你一定要講英語。如果人緣好、又會講一口流利的英語,做事必事半功倍。所以,學好英語是不二法門。

        第二層的意義在於起居飲食的習慣必受節制。這方面必定隨當地的文化、環境,包括物價、天氣、個人適應能力、食物種類等多因素起大變化,沒可能跟香港一模一樣。現在吃的住的都不愁,因為爸媽已幫你準備三餐、屋租不用你親自去交(可能只負責每月給家用)、交通又方便,住在香港,你說幸福不幸福?可能你說,噢!去別的國家可以長見識。沒錯,過往,我去的是盡是祖國的大好河山,江南地北,沿海重要城市都去過了,大部份是靠自己去爭取。由於從書中看過太多歷史遺跡,不親身感受各地的民俗風情,真有愧自己長時間閱讀幾千年來累積下來的各類典籍。用了七年時間讀中國歷史,不,加上大學那四年接觸的全是中文,學中文很難逃避歷史文學的踪影。你看的所有書籍都是中文字體,有人可以讀一篇散文不了解作者的背景嗎?了解作者也順便了解那時代的氣候了。扯得有點遠了。不久的將來,你用的是別的語言、看的是另一國家的文化,請用心感受一下吧!中國人遊歷他方,讓我想起"尋找他鄉的故事",再配上節目音樂,大概是這種味道。當用甚麼姿態、眼光和心情去看待異國風情?時間可以告訴你,如果我能活著回來。

由於為勢所迫,你覺得幸福也好,受現社會大氣候影響也好,趁年輕出國旅遊好像是現在八十、九十後年輕人必做之事。小時候常羨慕同學一家可以在假日裏到泰國、加拿大,甚至美國遊玩,對於我來講,一個人的花費簡直是天文數字,更何況一家人?我開始想,錢從何來?為何有些家庭可以賺很多錢,子女不愁住吃,身邊還有很多朋友?為何有些家庭常擔心油米價格,不給零用錢子女在學校買東西吃,不會買別人也能擁有的漂亮筆袋、書包、筆記簿等,而是用10元內的價錢買了一個沒有自己喜歡圖案的筆袋?在這個比較風氣的城市下,人的比較越是激烈,人的鬥志也隨之向上。

現今去旅行不是甚麼驚人的事,但逗留多長時間是另話了。身邊有很多正在奮進向上的年輕人,我可能是當中的一員;也有很多正在唸書的學生在偷懶、在拼勁、目標清晰或不知所措,我看過不同種類的人,每個人都不同。人生就像漂木一樣,或者是固定在一個石頭上,打風翻雨也不會倒塌。在學時期與工作有時是一樣總是無法猜測將來是怎樣的,這句話很適合形容現在的我,不知道看了這篇不長不短文章的你們,在不穩定與穩定中找到心中的平衡,在很忙與超級忙的港人生中活該去怎樣拿捏好,是用了多少時間去學習自己認為最好、最適合自己的方式。以窮人姿態去旅行,就是我這類人等最無法預計未來有多美好,或者有多糟糕,我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喜歡向人訴苦的人。

澳大利亞,一個我不能想像我是否可以適應的國家,一個身邊很多朋友都去過的國家,一個位於南半球的英語國家,請多多關照我這個由香港來的窮人。